MEDIA

public-image.org

威尼斯雙年展報道 | 世界文化報道 Vol.19

public-image.org 登載。(July 29, 2011)

感謝各位與PUBLIC-IMAGE.ORG結緣的作家,編輯們,讓“WORLD CULTURE REPORT(世界文化報道)”時時都有世界各地的最新報道與讀者分享。 這回的編者古屋藏人給我們帶來的是來自意大利威尼斯的藝術大典——威尼斯雙年展上的報道。

文:古屋藏人

大家好,我是小編古屋藏人。

我是一個視頻和圖片設計編輯,卻想去就去,跑去參觀了威尼斯雙年展。那裡既不研討藝術,也沒幾個熟識的美術家,但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藝術盛典——威尼斯雙年展,我想著怎么也得去參加一次。受這種業餘興趣的驅使,我一作興便買了機票。

承蒙極少數幾個參展日本人之一的團體實驗室豬子壽之先生的關照,他幫我預約了員工巴士。我經歷了三天的媒體預展會,非常享受這次的雙年展。下面就請隨我一起回顧吧,iPhone照片同時奉上。

團體實驗室的參展作品是本網站也曾報道過的“生命即生命力的展現”視頻。
[youtube_video]jFTFVBb_K0A[/youtube_video]
團體實驗室,書法:紫舟“生命即生命力的展現”(2011)

在以台湾和中國大陸作家為主的衛星展館『FUTURE PASS』內展出時的模樣。展出持續到2011年11月6日為止。

第一天
到達威尼斯的同時,與團體實驗室的員工一起進入設置展館。 可是卻發現作品與顯示器都還沒送到。
好驚訝!原來時值雙年展的媒體預展會前日,威尼斯水上巴士全線罷工。

空盪盪的展館裡參展作品還沒到達,氣氛都有些沉悶。我反正不是工作人員,隱約覺得待在那裡也無趣,便出發去附近的自然歷史博物館。
博物館並未出現在導游書的推薦欄裡,沒有客人,也絲毫感受不到雙年展的氣氛,但卻相當靈。

最終團體實驗室的作品也沒布置成。第一天就這么結束了……

第二天
一早到達展館,好像有什么爭執的樣子。一問才知道,由於工作人員的失誤,沒給我們分配雙年展自由行的記者證……哇哦!這樣的話只能威尼斯觀光一下就結束了。完全顛覆了這次旅行的目的。大家都很焦急,團體實驗室的員工抱怨了半天,最終搞到手兩張寫了中國女作家名字的記者證。

亞洲人無論是中國人還是日本人,都不太在意被搞錯性別。團體實驗室的員工和我一行四人非常的嚴肅的進行了一場剪刀石頭布之戰,最終我和豬子先生取得了入場券。

因為第二天不得不把入場券讓給另外兩人,我們倆拼命的在展館裡轉悠。等到排到展館門口時,工作人員給我們掃描入館用憑單條形碼,我們一看都呆了。

進去後我們直奔入口處的垃圾箱,果然在那裡發現了媒體預展會的憑單!雙年展的記者證在展館的垃圾箱裡!這屬於雙年展的小秘籍(現在參觀費要20歐元)。

威尼斯雙年展兩年舉辦一次,主要分三個展覽形式。其中之一是在Biennial車站(這裡的車站其實是水上巴士站)附近的主會場“庭園”。 

古時的造船基地“Arsenal ”。 

其次,是在威尼斯大街小巷中散布的三個衛星展館。

整個盛典被稱作Biennial(雙年展),展館的車站名也叫Biennial,真有點搞不清楚呢。還有各個國家策劃的國際館和由主館長(位居藝術總監)Bice Curiger親自策劃的展館。展覽主題為『ILLUMInations』(啟蒙)。

『庭園』內,各國展館按照世博會的方式林立,訴說著100多年來現代美術的宏偉歷史。各國藝術家代表也以本國展館為大本營,紛紛施展才華。日本的代表是TABAIMO。展館內不一定是獨個作家的作品,也有展出多個作家合集的。 主展館的入口。

庭園
各國藝術展的盛況由『庭園』的隊伍就可見一斑。美國,英國都是長長的隊伍,德國,法國人聲鼎沸。日本也吸引了很多人。“Arsenal”裡的意大利展館倒是有些破舊。

『庭園』內先聲奪人的是美國館。倒置的卡特彼勒(Caterpillar)坦克上有人在跑步。

約莫等了30分鐘後,我們來到飛機的頭等艙木雕模型邊。在上面做體操表演的可是奧運會金牌選手!

隨後是鑲嵌在一架管風琴內的自動取款機。

好可怕。阿蘿拉和卡薩迪拉(Jannifer Allora and Guillermo Calzadilla)的群組作品體現了美國猙獰的一面。屏幕上Manny在念念不休。

法國館展出的是Christian Boltanski。環繞展館的轉輪機上循環播放著嬰兒的頭像照片,裡間房播放著是嬰兒和成人的蒙太奇。左右的房間裡展示的是倒計時。好像在隱喻什么,看不懂。

在綠樹成蔭的展館區內閒庭信步,我們發現一個極為顯眼的大家伙。那個寬闊的展示空間專供本次雙年展的主館長(位居藝術總監)Bice Curiger所用。

展館的天棚上列居著群鴿標本。

去年去世的Sigmar Polke作品。該畫作呈網點狀,如同舊式打印機的噪聲一般,波濤之上張開一塊塑料板,蠻靈的。 考慮模仿做一個。

展品中不乏即具實用性又具裝飾性的作品。

這裡是固定的雙年展展館咖啡廳。很漂亮。內部裝潢著逼真的錯覺圖譜,長時間待在那兒視力都要下降了。模仿一個! 

接下來是很酷的瑞士館。用錫紙,碎瓶,雜志等垃圾構建的奇異空間。要想模仿這個,只需把垃圾隨地亂扔就行了。不過這種密度,廣度,相當贊。酷啊,學一個。

至此,是小學程度的雙年展『庭園』區報道。總體來說,『庭園』區布滿了展館,密度之大足以讓人感受到雙年展的氣氛。

第二天晚上,我們穿著短褲T恤去了中東區(具體忘了),時間地點活動完全搞錯了,簡直毫無頭緒。宮殿……

第三天
Arsenal 

由於第二天我們從垃圾箱裡翻到了入場券,今天四人可以同時入場。團體實驗室的作品依舊還沒設置好,衛星展館『FUTURE PASS』的招待會於當天下午6點開始。 作為朋友,我很擔心。但即使我陪著一起也無濟於事,暫且把『FUTURE PASS』放一放吧。我們出發前往另一個主展館,Arsenal。

由造船廠大型倉庫改建而來的展館入口小小的,看起來就像是個虎頭蛇尾的半成品。與綠樹成蔭的雙年展展館截然不同,這兒的展館在水面上。 進入展館,豁然開朗!這是宋東的古建築解構及再建作品。

接下來,是Christian Marclay的作品『The Clock(鐘)』。它取自世界各國的電影片段,把片中人物傻傻等待的鏡頭與時鐘精心配合剪輯出來。我足足觀看了差不多一個小時,還在納悶這怎么也看不到結尾呢,後來一打聽才知道這個作品時長24小時。8月6日開始它將在橫濱三年展(Yokohama Triennale)上放映,到時候我再去看足全場吧。

到此為止是主館長設置的所有區域。我覺得還是世界各國爭芳斗艷的混合作品觀覽行程最好。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威尼斯雙年展上龍蛇混雜。各國的展館都是自主管理,與其說是藝術展,其實更像本國的貿易洽談會。當我們到達意大利館時,一群作家密密麻麻的排列著,與其他參展國一比,高下立現。

衛星展館
在人來人往的Biennial和Arsenal之外,威尼斯大街小巷中還散落著小展館。團體實驗室參展的『FUTURE PASS』就是其中之一。威尼斯到處都是百年以上歷史的古老建築,無論如何裝扮都很有味道。真是讓人羨慕的城市啊。

我們認認真真的游覽了衛星展館,但還是有漏拍的照片。散落在威尼斯大街小巷中的衛星展館如同迷宮一般。大概是因為各團體都可以隨便參加的緣故,所以質量好的好,差的差,良莠不齊。

Punta della Dogana現代美術館始建於17世紀,近年曾經安藤忠雄之手補修過。裡面展出了許多著名現代美術作家Jeff Koons,村上隆,Mike Kelley,Sigmar Polke等的作品。

最後一夜大家去酒吧盡興。歷史上威尼斯是填海而成,因而土地狹窄。連酒吧都很狹小。所以為數不多的酒吧裡都很擁擠。DJ在用MacBook放音樂,雖然不知道是什么曲子,但是我瞥見他用的是iTunes……果真是,神奇的威尼斯啊。

比起對文化沒什么興趣的當地人來,世界上的藝術大財團們紛紛在這些現代美術館內收集大量展品,籍此顯示自己的雄厚實力。在威尼斯,美麗的小島加上歷史悠久的街道,構成了奇妙的觀光島嶼。雖然不太自然但也算是世上獨一無二的盛典了。讓人不由生出『觀雙年展後,今生無憾』的感慨。

Posted by:
古屋藏人
曾任職“SAL magazine”編輯部,後轉為自由作家。主打設計,視頻領域的編輯。著有“視頻作家100人”和“2027”等著作50多本。還擔任網絡指導,交互內容制作,視頻制作,BEAMS商品指導等工作。現在與伊藤雅敏等人合作經營可穿著式JPG店『TEE PARTY』。

public-image.org
生命即生命力的展現 / Life Survives by the Power of Life